南宁因邕江兴,也曾受水患扰。从治水铭文古碑刻、民国防洪闸门,到现代堤坝系统,邕江两岸留存着南宁人数百年来防洪抗灾的历史痕迹与集体记忆。2025年7月23日至26日,广西师范大学 “邕水川城” 团队赴南宁开展了为期三天的实地调研。通过口述访谈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团队先后走访老口枢纽水电站、三江坡宋村、三江口码头遗址等重要站点,深入挖掘南宁“江与城共生”的防洪历史脉络,旨在系统整理和保护区域水文化遗产,弘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方智慧和精神传统。
团队首站抵达老口枢纽水电站进行实地考察。据工作人员介绍,该枢纽建设涉及周边村庄土地征收,是一座集发电、航运调度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水利工程。左岸常见等候过闸的沙船,每一至两小时开闸一次,日均过闸船舶超过十艘。即便在水流较缓时期仍可维持发电,岸边还清晰可见去年洪水留下的水痕,提示着邕江依然活跃的汛期生态。
随后,团队赴江南区宋村访谈当地民宿经营者。据介绍,去年自越南方向涌来的洪水一夜之间淹没荷塘与田垄,政府紧急实施禁航措施。在邻近的三江坡,村民向团队透露,以往几乎每家每户都在檐下系有小木船,用于货物运输和跨江往来;如今因多数青年外出务工,这些木船多搁置岸旁,成为老一辈人口中逐渐远去的记忆符号。
团队成员与三江坡宋村民宿负责人合照
团队成员调研三江口码头遗址
团队成员调研老口枢纽水电站
调研团队负责人表示,南宁作为邕江防洪历史的起点,江岸闸坝、碑刻与口述传统,既是人水对话的见证,更是城市抗洪精神的“锚点”。成员们纷纷表示此次调研深化了对防洪历史的了解,下一步将整理资料、挖掘遗迹故事,助力城江共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广西师范大学 方品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