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南理学子走进布央侗寨,在风雨桥的廊檐下、鼓楼的木梁间,开启了一场与乡土中国的深度对话。这里没有喧嚣的都市节奏,只有清澈甘甜的水井滋养着世代村民,风雨桥横跨溪流,鼓楼矗立寨中,诉说着侗族先民的智慧与传承。
队员们沿着村寨后的石板路,踏上了布央侗寨的红军路。路面的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光滑,仿佛还能看到当年红军路过时留下的模糊刻痕。侗寨阿姐指着一处避风的石崖说:“当年红军就在这歇脚,村民们偷偷送来茶水和干粮。”队员们轻抚石板上的凹痕,仿佛能听见当年的脚步声与军民相惜的低语,红色记忆与侗寨风情在此刻交融。
图为青音向党·启明心向实践团队员在布央侗寨红军路致敬。陈成寿 供图
木构建筑里的千年回响。全靠榫卯衔接的风雨桥,不用一钉一铆,青瓦覆盖的桥顶为村民遮风避雨,两侧长椅成了天然的“社交场”。廊柱上的雕刻与梁上的纹路,记录着侗族迁徙、劳作的往事,“桥是连接祖宗与子孙的纽带”,当地阿姐的话语道出建筑背后的深意。
不远处的鼓楼是侗寨“心脏”,九层飞檐对应族规与节气,似飞鸟展翅。阿姐轻步走近,指尖抚过被岁月磨亮的木柱,眼中满是眷恋:“早年在这里议事、祭祖,如今有各寨芦笙赛,奖品是头牛,全寨人共享,热闹得很。”说着拿起纯手工芦笙摩挲,仿佛听见赛场芦笙齐鸣。
三代人的坚守与交融。“Jaox laox!(爷爷奶奶好!)”学子们用生硬的侗语向鼓楼旁的老人问好,引得阵阵欢笑。访谈过程中,82岁的吴奶奶谈到,家里三代人都与茶为伴,“现在日子越来越好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感谢党啊!”
图为青音向党·启明心向实践团队员访谈布央侗寨长辈。陈成寿 供图
孩子们的出现为村寨添了活泼气息。在村口布央多耶广场,三位10岁的侗族小男孩和实践团队员两颗赤诚之心融于一片,两种语言在笑声中自然交融。他们笑着说,梦想是考上大学学农业,回来种出更好的茶,让更多人知道家乡的味道。
暮色中的仙人山,茶香与炊烟交织。学子们带着亲手制作的茶叶、鼓楼木片拓印踏上归途。这场三下乡之旅,不仅记录下侗寨的故事,更让青春读懂:传承不是静止的标本,而是如水井般生生不息,在坚守中孕育新的希望。
图为青音向党·启明心向志愿实践团在布央侗寨合照。陈成寿 供图
(通讯员 周依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