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的战略部署,响应国家关于“三农”工作与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的重要号召,2025年7月,由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漓韵美育,艺助乡村”乡村振兴促进团主办的“漓韵美育,艺助乡村”非遗文化传承和乡村墙绘项目实践活动,在桂林市雁山镇莫家村、柘木镇窑头村、资源县梅溪镇等地开展。
美育活动开展现场,非遗传承与美育实践的生动图景徐徐展开。户外简易课堂上,身着黑色上衣的小男孩正专注地用小锤子敲打绿叶,在白色帆布包上留下植物纹理——这是孩子们正在进行的拓印扎染实践;另一侧,一个小女孩正满脸笑意地举起自己用彩泥创作的“桂剧粘土人”,脸上的喜悦仿佛要从画面中溢出来。勾勒出童真与非遗交融的温暖画面。“非遗小使者”数字人教学视频的播放区更是围满了孩子,他们盯着屏幕里“非遗小使者”的演示,不时发出惊叹。现场欢声笑语不断,非遗技艺的种子正悄悄种进乡村孩子的心田。
图一:拓印过程 图二:粘土绘制环节
随后,团队前往桂林市资源县梅溪镇,开展了一项特别的乡村振兴项目。团队不仅在梅溪镇绘制了色彩斑斓的四季墙绘,美化了当地环境,还对当地农产品进行了创新包装设计。通过运用设计专业知识,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本次“漓韵美育,艺助乡村”实践活动的成功开展,不仅标志着“非遗传承+乡村振兴”融合模式在边境乡村落地生根,更打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文化铸魂+产业赋能”实践样本。通过非遗课程激发青少年文化自信、墙绘提升村容村貌、包装设计带动农产品增收的多维联动,项目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文化活力”与“经济动力”,更为同类地区提供了“以美育人、以艺兴村”的创新路径。当非遗技艺在孩子手中“活”起来,当乡村风貌在艺术赋能下“美”起来,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当下的热闹,更是未来的希望。
上图为团队成员实践合照
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 刘济浩 姚雨彤 韩明璇/文 农秋荣 洪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