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乡村脉搏调研团队走进广西龙胜大寨村,围绕基层党建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路径展开深度调研。
党建引领村经济,日子红火斗志高
调研活动拉开帷幕之际,大寨村党支部副书记以满腔热情迎接了调研团队。他全面介绍了大寨村的基本情况以及党组织的建设成果,为调研团队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清晰的背景信息。在副书记的引导下,调研团队深入村内,与多位村民进行了深入交流。村民们积极分享了他们在大寨村发展经济的经验与感受。在旅游旺季,他们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踊跃投身餐饮和民宿行业,借助大寨村独特的旅游资源,拓宽了个人收入渠道。而在旅游淡季,他们则回归农田,辛勤劳作于稻田之中,稳固了基础经济,保障了生活的稳定。大寨村的旅游业与梯田发展,无疑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显著提升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团队与副书记深入调研图
然而,村民们也诚恳地向调研团队反馈,当前村寨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污水排放不畅、路灯照明不足等基础设施问题亟待解决。他们坚信,只要这些问题得到妥善解决,龙脊梯田的旅游业必将迎来更加蓬勃的发展,为村民创造更多的福祉。
党建扎根景区,党员一线担当
1月13日,团队抵达桂林龙脊旅游有限责任公司,与负责人银总展开座谈。银总重点介绍了党建在景区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尤其在旅游旺季和突发事件中,党员始终冲锋在前,积极参与游客救助、秩序维护等工作,生动诠释了“党员即旗帜”的责任担当。此外,公司通过建立党建与业务融合的长效机制,实现了党建工作与旅游发展的协同共进,为乡村振兴注入红色动能。
“没有政府的路、水、村貌改造,景区可能还是‘藏在深闺’。”银总坦言。政府不仅修路建水库,还推出平安观光车模式,未来更计划引入市场化项目,用智慧系统实现“扫码进景区、云端卖风景”。团队发现,这个曾经的偏远村落,正用数字化撕掉“土味”标签。
与银总等座谈图片
党建联盟“搭台”,绿水青山“唱戏”
随后,团队前往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人民政府,与周主任深入交流。周主任揭秘了另一条路:党建联盟把各村拧成一股绳,党员带头修栈道、保生态,既让游客能“打卡”梯田云海,也让村民钱包鼓起来。“我们搞旅游,但绝不动老祖宗留下的青山。”这种“带着枷锁跳舞”的发展模式,让团队耳目一新。周主任介绍,当地通过组建党建联盟,整合资源推动农村集体经济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政府一方面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优化交通网络;另一方面严守生态红线,探索“保护中发展”模式,确保乡村旅游与生态保护并行不悖。党员带头参与项目规划与实施,成为连接政策落地与群众受益的关键纽带。
与周主任交流图
大山里的振兴课:党建不是口号,是方法论
此次调研中,团队系统梳理了大寨村以党建引领集体经济、以旅游驱动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大寨村通过“党建+产业”“政策+创新”双轮驱动,不仅激活了本地经济,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调研团队感叹:“原来‘红色引擎’真能驱动‘绿色经济’!”
大寨村的生动实践,彰显了基层党建在乡村振兴中的引擎作用。以党建为舵、创新为帆,这幅生机勃勃的乡村发展画卷,正为更多地区照亮前路,书写共同富裕的新篇章。
广西师范大学 雷茜